山陽、鎮(zhèn)安二縣劇團,初建時都吸收有二黃著名老藝人參加,如山陽有張慶鴻、呂慶華、陳忠洪、武振發(fā)、陳勝志、呂耕山、王西亞等,鎮(zhèn)安有師德勝、尹定貴、何福金、劉庚發(fā)等。嗣后山陽劇團排演的現(xiàn)代劇《春暖花開》《梁秋燕》《苦菜花》,鎮(zhèn)安劇團排演的《紅色種子》《江漢漁歌》《四川白毛女》等,配合黨的中心工作,活躍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但自1964年古典劇奉令停演后,這兩個劇團都曾一度中斷了二黃戲的演出,改演起眉戶或歌劇。“文革”中,山陽劇團改演京劇。1971年鎮(zhèn)安劇團放棄了漢劇,改演起花鼓。1976年山陽劇團在被折騰多年之后方才恢復二黃劇種演出,至此商洛的二黃戲?qū)I(yè)表演團體便僅剩下這一家了!
在如此窘?jīng)r和困境面前,山陽的二黃藝人們并沒有停止自己前進的步伐,仍然勵精圖治,一如初衷,一門心思欲重振二黃,打造二黃戲的第二個春天。1978年他們排練的《小刀會》《楊門女將》《卷席筒》《墻頭記》等劇目,在湖北的鄖西、河南的西峽以及本地的商縣久演不衰,觀眾如堵,獲評頗高。演出的成功,使全體演職人員提高了振興二黃戲曲的信心和勁頭。劇團自己創(chuàng)作的現(xiàn)代戲《秋收時節(jié)》,同年參加全區(qū)戲曲創(chuàng)作作品會演,以優(yōu)異成績榮獲創(chuàng)作、導演、表演、音樂、劇目5項獎項。青年演員武新艾飾演劇中女主角秦麻女,并兼任導演和音樂創(chuàng)作。她化古典表演程式于現(xiàn)代戲,獨到的表演技藝贏得了與會專家評委的一致好評。同年9月,陜西省文化工作現(xiàn)場會特選在山陽縣召開,劇團獻演了傳統(tǒng)二黃劇《楊門女將》。演出陣容之強大,行當之完備,唱念做打皆具特色,表演細膩精湛,堪稱精辟絕倫,使與會代表無比驚嘆詫異。時任省文化廳廳長的袁光,至此方才知曉商洛山中尚還存活著一種與“漢江派”藝術風格完全迥異的二黃戲流派!
1981年11月,山陽劇團排練由劉繼成、孫慶義二人根據(jù)傳統(tǒng)劇《穆柯寨》《天門陣》改編的大型古典漢劇《穆桂英》,并代表商洛地區(qū)參加在安康舉行的“陜西省首屆漢劇會演”。該劇榮獲集體表演二等獎(大戲未設一等獎),主要演職人員武新艾、王西亞、蔡正明、閆金柱、任循道、熊世銀等6人獲“為漢劇藝術事業(yè)做出顯著貢獻”榮譽獎。已升任副團長的演員武新艾,飾演該劇女主角穆桂英,她對道白字斟句酌,唱腔一手設計,排練時邊拉胡琴邊校正音樂,覺得不甚動聽時就及時修改。為抒發(fā)穆桂英的忠誠報國情愫,她還在“何日縱馬馳疆場”的34句唱腔中,將“二黃導板”“四龍”“慢板”“原板”的整套唱腔,注入伴唱、“高拔子”和“四平”等唱板,進而使人物形象更為豐滿高大。她的表演風格剛?cè)嵯酀s展自如,唱段字正腔圓,慷慨激昂,念白吐字清晰,做打干練利落,將一個俠肝義膽不讓須眉的巾幗英雄穆桂英,生龍活現(xiàn)地呈獻給在場的廣大戲劇觀眾。她的精彩表演贏得了到會觀摩的63歲高齡的著名漢劇藝術表演家、原武漢市漢劇院院長陳柏華先生的高度肯定,當場即決定收武新艾為徒,并主動邀約武新艾合影留念。1982年《陜西戲劇》雜志第二期封面,及時配發(fā)了武新艾飾演的穆桂英戎裝劇照。1983年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吸收武新艾為會員。嗣后,陜西劇協(xié)新成立的“漢劇研究學會”,又推選武新艾為該學會副會長。至此,漢調(diào)二黃“雒鎮(zhèn)派”似乎又迎來了自己春意盎然蓬勃發(fā)展的春天!其實,更大的危機已全面地向所有地方戲曲事業(yè)迎面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