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加坡《聯合早報》1月6日報道,新加坡農糧局去年撤銷了六家漁場的經營執(zhí)照,原因是它們超過三年的年均產量未能達到當局的規(guī)定。此舉引發(fā)了其他小漁農同行對于即將失去執(zhí)照的擔心。他們要求當局給予寬限和更多援助,讓他們繼續(xù)維持生計。
據報道,新加坡東部和西部的海域有120多家近岸漁場,漁場的經營執(zhí)照由農糧局頒發(fā),每年更新一次。要繼續(xù)保有經營權,漁農必須達到當局設下的一些規(guī)定,包括每5000平方米的海域每年產魚至少17噸,漁場的設施也必須維持在良好狀態(tài)。
據農糧局提供的數據,2012年,在120家近岸漁場中,有46家年產量超過17噸,另有32家是剛轉讓經營權的新漁場,當局給它們兩年期限來達到生產目標。換言之,剩余的42家漁場的產量未能達標。
不過,自從2009年底爆發(fā)“赤潮”災害后,漁場就一直受水質問題困擾,產量大幅下降。小漁農也因此要求當局給予寬限和更多援助,讓他們繼續(xù)維持生計。
農糧局透露,截至去年底,有六家漁場因超過三年的產量過低或完全沒有產魚而被撤銷經營執(zhí)照,其中五家的建筑設施處于破敗狀態(tài),不適合養(yǎng)殖,也對鄰近的漁場和船員構成安全隱患。
位于白沙海域的FC90E漁場去年10月被撤銷執(zhí)照,漁場經營者沙林(51歲)和搭檔再尼(49歲)認為對小漁場而言,17噸的最低標準太過嚴格。
沙林受訪時說:“我們在2004年申請執(zhí)照,養(yǎng)殖金目鱸、石斑、紅鯛魚和龍蝦。雖然農糧局提供5000平方米的海域給漁場進行養(yǎng)殖,但我們漁場的實際建筑面積只有大約225平方米,每年能生產一兩噸已經算高產量。我認為當局應根據漁場的建筑面積劃分產量標準,不能一概而論?!?/p>
他說,當年申請執(zhí)照時并不知道有最低17噸的產量要求?!敖鼛啄昕赡芤蜣r糧局要實現將本地魚產從5%的市場總供應增至15%的目標,所以嚴格要求漁場提高產量?!?/p>
曾擔任新加坡海水養(yǎng)殖合作社主席的林菲利普(52歲)透露,大約七成的近岸漁場都是小漁場,大家目前都很擔心失去執(zhí)照,他本人去年也接獲農糧局警告必須增加產量,否則執(zhí)照可能不保。
他說,即使小漁農能生產17噸魚量,在價格上也無法與進口魚競爭,這是當局應協助漁農解決的首要問題。
他表示:“養(yǎng)大一條金目鱸的成本是8元,但賣給超市一公斤才5元,而馬來西亞養(yǎng)魚成本比我們低得多,可大量進口,我們根本無法競爭。魚賣不出我們還得每天喂它飼料,這根本是虧本生意?!焙慰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