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雖然中紀委屢次發(fā)文,嚴禁節(jié)日期間公款送禮、吃喝等,但一些單位和個人暗度陳倉,利用電子禮品卡隱蔽性強且操作方便特點,仍在暗中進行送禮行賄。
在不少網民看來,電子禮品卡給行賄受賄穿上一件“隱形衣”,開辟了一條新的“腐敗通道”。有網民建議,應制定網絡銷售禮品的規(guī)章制度,做到購卡和用卡實名制,同時加強賬目核查和發(fā)票管理,而要從根上鏟除送卡行賄毒瘤,則必須要為權力的健康有序運行打造“制度籠子”。
行賄受賄穿上“隱形衣”
網民“折柳溈水畔”稱,用電子禮品卡送禮很好地逃脫了監(jiān)管。首先,用電子禮品卡送禮,送禮人與收禮人根本無需見面,這就省去了被發(fā)現的危險;其次,收禮人可以根據自身需要自由選擇禮物,可謂送禮送到了心坎上;此外,網上給出具的發(fā)票還是“勞保用品”“辦公用品”,非常方便送禮人報銷……
在網民“黎惜”看來,中央三令五申之下,“網絡送禮”開辟了一條新的“腐敗通道”。送禮者既不用親自上門,收禮者也不再擔驚受怕;收禮者只需在網絡上使用“禮品冊”或電子禮品卡,鼠標輕輕一點,就能將“大禮”盡收囊中。這一送禮手段既方便又安全,給行賄受賄穿上了一件“隱形衣”。
網民“向秋”說,這種新型送禮方式,如果不予重視很可能形成新的腐敗風氣。
電子商務管理存漏洞
博主“凌國華”認為,從商業(yè)角度講,禮品冊、電子禮品卡等“送禮神器”雖然只是一種工具,但對那些“別有用心”者則具有某種心照不宣的引誘。即便拋開“鉆空子”“打擦邊球”的邊緣行為不講,禮品冊、電子禮品卡“發(fā)票可以隨便開”的亂象,仍舊暴露出其涉嫌擾亂正常市場秩序的軟肋,而“回收電子購物卡”背后的貓膩經媒體多方披露也已被社會所厭棄。堵住禮品冊、電子禮品卡等電子商務行為的漏洞,更需要有關部門切實履行責任。
也有網民表示,電子禮品卡的出現暴露出我國電子商務管理仍有諸多漏洞,給送禮之風提供了土壤。盡管有關部門出臺了《單用途商業(yè)預付卡管理辦法》,但尚未有涉及電子禮品卡的相關管理規(guī)定;另一方面,虛開發(fā)票行為仍普遍存在,給公款送禮提供了空間。
治本之策在于制度約束
http://d4.sina/pfpghc/a4afe690a1cd4511bad6289b797dbeb3.jpg
網民“舒圣祥”建議,嚴格發(fā)票管理,讓公款購買禮品卡走不了賬,是消滅“送禮神器”最需補上的短板。一方面,發(fā)票登載信息越多越好,應大力推廣電子發(fā)票,將交易中的商品名稱、數量、單價等內容詳細記錄在信息系統(tǒng)和發(fā)票票面上;另一方面,要重獎鼓勵消費者舉報商家亂開發(fā)票,讓亂開發(fā)票的商家時時處于被舉報危險之中,讓其不敢亂開發(fā)票。
也有網民建議,要盡快制定網絡銷售禮品的規(guī)范,不僅購卡實名,用卡也要實名,不僅線下實名,線上也要實名,不僅要限制單卡金額,還要限制單卡銷售數目。
網民“凌國華”還認為“電子送禮”同樣不是法外之地。從本質上講,通過“電子禮品卡”等方式進行的公款送禮行為,也是公共權力出軌的表征之一,同樣亟待制度約束。完善相關制度,不僅著眼于規(guī)范電子商務健康發(fā)展,而且要為權力的健康有序運行打造更嚴密更牢固的“制度籠子”。
博主“西風獨自暖”認為,電子禮品卡火爆現象表明,雖然“八項規(guī)定”管住了官員的嘴,但只是暫時的、表象的、不穩(wěn)定的,而解決公款送禮、吃喝等問題的關鍵還在于,徹底根治錢權交易,以權謀私。
(記者 趙東東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