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小說、詩歌相比,散文具有哪些獨特優(yōu)勢?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徐肖楠認為,詩歌、小說分別是意象和故事的審美,而散文主要是感 覺的審美。詩歌的沉思給予人們更為夢想的生活感覺,小說的虛構給予人們更為想象的生活感覺,而散文的親和給予人們更為實際的生活感覺。
“這個時代的人們普遍傾向于簡單易懂,而散文將生活的簡單轉化為文學的簡潔,更直接流暢地進入生活世界,以更貼近身邊的方式表達生活感覺。”徐肖楠分析道。
為悠悠天地而寫,還是為個人情致而寫
新時期以來,散文創(chuàng)作熱鬧異常,“大散文”“純散文”“復調散文”“文化散文”“學者散文”“小女子散文”“藝術散文”“生命散文”“新散文”“在場散文”“原散文”“輕散文”等眾多散文觀念、主張或口號紛至沓來,令人目不暇接。
與這種熱鬧相伴隨的是,大量平庸粗泛、瑣碎無序、狹隘單一的散文作品涌現(xiàn)。徐肖楠認為,這是因為散文作者缺乏高雅精致、大氣開闊的詩性情趣 追求,“中國古代散文輝煌,是因為其中常有恢宏之氣與壯闊情懷,有為國家、歷史、思想、天地而寫的情趣,所以有像先秦散文那樣汪洋恣肆的氣魄,而現(xiàn)在的散 文常偏于個人生活一隅,為個人玩味和自我情致而寫”。
但這并不意味著寫“高大上”題材就是好散文。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宋劍華認為,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歷史大潮,人們對文學審美的實際需求,已不再是單一性的“載道”或“言志”,更趨于精神生活的趣味提升。
“現(xiàn)在的讀者為何喜歡散文?說穿了就是它沒有什么歷史負載,更沒有什么‘救亡圖存’的宏大志向,它將人們帶入到一種恬靜而安詳?shù)膶徝朗澜?,去感悟歷史、咀嚼人生,以及品味生活,更能夠體現(xiàn)出文學審美的基本宗旨:娛樂與享受。”宋劍華說。
而散文創(chuàng)作不可止步于簡單的“娛樂與享受”。丁曉原認為,要寫好散文,作者需要具備卓異的審美素養(yǎng)、從容有致的語言表達能力,更需要具備有襟懷、有情懷、有高品質和高品位的情思理趣。
“散文的后面站著一個人,一個成熟、健旺的人,他在思想、在行動,并通過一種樸素的話語來見證這個思想著、行動著的人,這便是散文寫作之所以感人的真實原因。”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謝有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