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值得多寫幾筆。1924年,軍閥楊森執(zhí)政成都,官拜督理,提口號“建設新四川”,規(guī)劃修馬路。重點是一條北接勸業(yè)場(今商業(yè)場),南交東大街,連通這兩處鬧市的馬路,就是后來成了繁華中心的春熙路。至今無人再說此路不該修。但是當初著手修時,確實引起輿情鼓噪,震動九里三分之城。原因就在要拆許多商賈店肆,而又不給賠償。商賈聯名請愿,楊森不予理睬。“五老七賢”出面說話,要求緩修。楊森威嚇說:“拆一點房子,你們就鬧。早知這樣,我?guī)ПM城時一把火燒光,省得現在麻煩!”下令強拆,絕不手軟。威嚇果然收效,民房很快拆盡,路面很快捶平。這時,劉師亮刊登出一副對聯:
馬路已捶平,問督理何日才滾。
民房早拆盡,看將軍幾時開車。
上聯的“滾”,表面上指滾壓,其實是問哪天滾蛋。下聯的“車”,表面上指汽車,其實是成都方言“車身就走”的意思。車作動詞用就是轉。轉身,成都人說“車身”。某人轉身而去,成都人說“他開車了”。上下聯都在罵楊森為啥還不轉身滾蛋。劉師亮的作品多用四川方言,又寫得極通俗,所以廣為流傳。方言的運用,既增添了語言趣味,也設置了地域局限,所以他的名聲再響,亦難溢出盆地,傳到外省。此君執(zhí)著批判世道,伸張公義,似亦以文為用而已,并不追求文學目標,也就無心去靠攏新文學運動了。但是,新文學運動拒不接納他,卻是毫無道理的。
(摘自《老成都·芙蓉秋夢》,重慶大學出版社2014年1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