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謝云濤)時下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jié)快要到了,按照慣例各級各部門送溫暖活動也要開始了,將糧油、衣被乃至現(xiàn)金送到那些需要救助的弱勢群體手中,讓他們也能過上一個愉快祥和的節(jié)日。在濃濃愛民情結的主旋律下,電視有影、廣播有聲、報刊有文,廣大觀眾讀者能夠從各類媒體上收看收聽到各級領導干部慰問弱勢群體的新聞報道,同時也能夠看到那些受助對象的寒酸、窘迫和無奈,以及面對關懷,他們感恩戴德雙手合十連連稱謝的畫面。筆者想,假如換位思考,誰愿意做這樣的被救助者?
早在十幾年前,筆者跟隨一名廳級領導到基層慰問群眾,他一不帶記者,二不讓媒體宣傳,而是默默地深入困難群眾家里噓寒問暖,最后悄悄地留下慰問品和自己的聯(lián)系電話。時下關于慰問的報道如出一轍,先是描述貧困群眾的家庭現(xiàn)狀,來幾個房屋簡陋不堪的特寫,接著便是將準備好的錢物悉數(shù)送給被慰問對象,最后弱勢群體面對鏡頭,感激涕零,說自己是如何如何艱難,多謝黨和政府的幫助,最后表決心一定要好好生活,以回報關切之情。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制定出臺了改進文風作風為主要內容的八項規(guī)定,對領導干部下基層有了更多的限制性規(guī)定,如何更好地改進慰問弱勢群眾的報道,設身處地維護受助者的隱私權,使很多受助者在面對報道時不想讓自己成為世人皆知的事實,從而不想讓別人以不一樣的目光看他們,不想讓自己成為大家可憐與同情的對象,這既是對人的尊嚴與驕傲的維護,更是回歸人的本性對等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