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媒體時代對本國文化經典的保護與傳承,不單在中國,在世界各國均開始受到重視。韓國從1962年即開始主持進行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記錄工程,面臨新媒體時代,韓國從2010年起開始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字資料、音源資料、相片資料和影像資料的全面數字化,抓緊對即將遺失的文化資料進行數字化保存,并從國民文化享受權的角度,謀求多樣化的新媒體方案,對外公開分享現有資料。日本的文化遺產保護經歷了跨越百年的系統(tǒng)工程,擁有完善的法律與制度保護。面對新媒體時代,日本將傳統(tǒng)文化的數字化作為國家文化建設以及樹立日本國際形象的策略之一。“數字源氏物語圖”項目成為日本的“數字文化大使” ,成功地樹立了日本傳統(tǒng)與現代相融合的國際形象。
總體來說,從國家新時期文化形象的戰(zhàn)略高度來看,以中國戲曲藝術為代表的國粹文化經典正站在一個危機與轉機并存的“臨界點” :如何把握新媒體在未來大眾傳播、對外交流上的重要影響力,以此為契機,對戲曲藝術等國粹文化經典進行系統(tǒng)性的數字化搶救、整理、翻譯、保存;并發(fā)揮新媒體資料整合、互動傳播的特性,打造戲曲藝術的新媒體形象,使國粹文化經典在新媒體時代獲得新的傳承與發(fā)展。今天的一小步,將成為影響中國戲曲藝術未來數十年發(fā)展的關鍵性的一大步。
戲曲文化藝術研究面臨的問題很多,核心問題就是:傳承、傳播和發(fā)展。必須突破傳統(tǒng)的、經院式的案頭戲曲文學、戲曲史論研究方法,跳脫微觀的戲曲研究,立足互聯網技術和觀念,以全新的、宏觀的文化生態(tài)視角切入,以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熾熱的感情嘗試運用數字化技術有效探索保留、保護、傳承、傳播和發(fā)展戲曲藝術。
筆者認為,應盡快建立中國戲曲藝術音視頻門戶網站(及智能終端應用軟件) ,以新媒體手段為依托,搭建系統(tǒng)保存、整理、翻譯戲曲藝術資料的數字化平臺;發(fā)揮新媒體的傳播特性,對國粹文化經典進行多維度、立體化、互動性的內容創(chuàng)作與展示;集成傳播、研究、教育、審美等多種功能,樹立中國國粹文化經典的新媒體形象,展現高度重視“傳統(tǒng)文化與新媒體相融合”的中國國際傳播形象。在全球數字化、大資料、大數據的背景下,打破常規(guī)思路和研究方式,立足宏觀,運用新技術、新架構來尋求中國戲曲藝術的當代生存與傳播研究的突破。
總之,網站將以“國際影像絲綢之路”作為整體建設概念,將一般的資料整理匯總上升為對國家文化經典的新媒體展示,從理念上真正體現“走出去” ,與國際接軌。這樣的建設思路,也是受到美國南加州大學知名教授瑪莎·金德“迷宮”項目的啟發(fā),進行數字影像資料的重組敘事。最終實現的是,以一種綜合的、系統(tǒng)的、生態(tài)的文化視角去重新審視,運用數字化技術探索傳承、傳播和發(fā)展戲曲藝術的有效方式,可以為中央決策部門提供全面的、學理的研究數據,為黨和國家制定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提供決策的理論思路和科學依據,為后世研究者提供盡可能多的基礎數據,為戲曲培育盡可能多的新的年輕受眾,為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服務,推動中國文化藝術走向世界。
(袁慧琴 全國政協委員、京劇表演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