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中學開設“大學先修課程”,考試成績成北大自主選拔依據(jù)
“讓會飛的孩子先飛起來”
學有余力時,“余力”如何施展?北大與部分中學合作試點開設的“中國大學先修課程”,為這些“余力”提供了揮灑的空間。這樣的嘗試,有必要,更迫切。
任何深思熟慮的改革都是對教育體制的有益補充,都是對歷史積弊的努力革除,但往往其中的一些改革難以堅持、化于形式,敵不過高考指揮棒的輕輕一點,擋不住積久體制的慣性滑動。改革,要從細節(jié)著眼,也需頂層設計,高低配合,巨細兼顧,才能真正藥到病除。——編 者
17日,應全國部分中學要求,北大宣布將與中學合作試點開設“中國大學先修課程”,供高二學有余力的學生選修,7月組織統(tǒng)一考試,成績將作為大學自主選拔的重要依據(jù)。若條件成熟,對成績特別優(yōu)秀的學生,經(jīng)大學相關(guān)學科審核認定,入學者可減免其相應的大學課程學分,免修相應課程。
初衷
發(fā)揮學有余力學生的潛能,淡化中學教育應試色彩
為什么要給中學生提前講授大學課程?幾所已經(jīng)開始推行“中國大學先修課程”的中學校長的話很耐人尋味:
“一段時間以來,我們發(fā)現(xiàn)有些孩子在課堂上,假裝聽老師課,其實他早已學會了,只是因為尊重老師而裝裝樣子,這其實是在浪費時間。”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說,“我們在學校辦了一個自主研修學院,發(fā)現(xiàn)大批學生有能力在高一時就學完高中課程,高二時就能學完大學的數(shù)學和物理的課程。”
從2010年開始,北京十一學校便開設了微積分、線性代數(shù)、普通物理學、普通化學、生物學、高級英語翻譯等大學課程,滿足一部分學生自主發(fā)展的需求。
“以前,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再提高的方法主要是學科競賽,但是,學科競賽的學生面比較窄,功利性也越來越強,所以,我們需要開設一些新的課程,強調(diào)實驗性、過程參與與動手實踐操作。”北京大學附屬中學校長王錚說,“學科競賽也不能滿足在文科和藝術(shù)方面有突出潛能的孩子的需求,為那些對文科有興趣和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大學通選課,是一個好的方向。”
“開設大學先修課程,這何嘗不是一種倒逼的結(jié)果。”浙江杭州第二中學校長葉翠微介紹,“如今高中畢業(yè),甚至在高中一、二年級就出國的學生越來越多。在全球化時代,學生們有權(quán)選擇優(yōu)質(zhì)教育,如果再不改革,還是圍繞應試,那么選擇出國的學生會越來越多。因此,中學開設不以應試為目的的大學先修課程,希望能夠激發(fā)、培養(yǎng)學生對某一門學科的興趣。”
“教育應該讓會飛的孩子飛起來,讓能飛的孩子飛得更高。教育要主動回應孩子自主的發(fā)展訴求。大學先修課程有效地淡化了目前中學學科教學‘試題為王’的現(xiàn)狀。” 葉翠微說。
迫切
高三教育成“訓練小白鼠”,大學新生不知自己興趣在哪
中學意識到了激發(fā)學生興趣的重要性,大學則更加認識到了迫切性。北京大學數(shù)學學院副院長柳彬說,“北大學子考試時不在乎考試題的難度,卻在乎考試題目的類型。這與高中的純應試教育有關(guān)。中學老師把考試題目分成若干類型,并告訴學生各種題型的解題竅門。這使很多同學對大學的考試感到不適應。”
柳彬介紹,在美國和法國,很多知名中學都開設了大學先修課程,請大學知名教授給中學生上課,盡早地激發(fā)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把握16—17歲這一黃金年齡段。
目前,很多中學已經(jīng)開始有意識地根據(jù)學生的不同需求和不同興趣做分層培養(yǎng),但無法回避的高考指揮棒,讓許多學校處于兩難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