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不準“上新課”的要求從全國到本市幾乎年年都提,奇怪的是,“上新課”卻在“十二道金牌”的禁令下愈演愈烈。本報記者一圈暗訪下來,幾乎所有民辦文化補習機構(gòu)都在直接或間接地上著新課。“上新課”的背后,顯示出家長、教育監(jiān)管部門和教育體制的重重矛盾與糾結(jié)。
一邊掏錢、一邊吐槽是家長的矛盾。眾多家長都想讓孩子成為“全面發(fā)展”的學生,然而,“全面發(fā)展”的第一要素就是“高分”。因此,成績差的得補,成績好的也得補,因為別人都先上了新課,你不補就要落后。正是在這種“從眾心理”之下,越來越多的家長“被自愿”登上了補課這艘停不下來的“賊船”;一邊禁止、一邊紅火是監(jiān)管部門的矛盾。這幾年,教育監(jiān)管部門對假期補課的要求越來越嚴格,處罰手段越來越嚴厲。然而,各種民辦文化補習機構(gòu)假期里卻越來越紅火,“上新課”成了重要的賺錢方式。一邊減負、一邊考核是教育體制的矛盾。教育部門這些年一直在力主為孩子減負,“禁補令”的出臺也是為此。然而,高中和大學的升學率考核卻一直存在,導(dǎo)致家長們的抵觸心理。有誰會不想上重點高中、重點大學?這無疑為補課市場提供了豐富的土壤。
俗話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如果把假期“上新課”比作一只蒼蠅的話,那陷于矛盾的這三方都是“有縫的蛋”。
首先是家長需要反思。很多家長不舍得吃不舍得穿,卻為了孩子的補課一擲千金。作為補課最直接的受害者,家長為什么會推波助瀾甚至甘之如飴?其中有一個現(xiàn)象需要重視,那就是高分學生的示范作用。很多高分學生正在走“全科補習之路”,目的是沖北大、清華等名校。正是這種教育理念上的偏執(zhí),讓孩子們變成了一個個學習機器,一些個性和才能被扼殺。而家長們急功近利的心理,也導(dǎo)致把分數(shù)作為孩子成長的重要標準,跟風補課。要想不被“綁架”,家長們首先要給自己上一上教育課: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教育?我們需要什么樣“全面發(fā)展”的孩子?
教育監(jiān)管部門更需要反思。前兩天,看到一則新聞:北京交管部門的領(lǐng)導(dǎo)說,不要認為交通擁堵是必然的,就以為交通管理無所作為,這同樣適用于違規(guī)補課。其實,諸多領(lǐng)域的政策都是相當完備的,執(zhí)行起來走樣的問題就在于監(jiān)管的力度不強和懲戒措施不力。不可否認,違規(guī)補課是全國都存在的問題,很難根治。但只要真想治理,辦法也會有許多。
最應(yīng)該反思的當屬現(xiàn)行的教育體制。暑期“上新課”是應(yīng)試教育的直接衍生物。家長、老師、學校乃至教育部門的糾結(jié)根源都在于應(yīng)試教育。以考定終生、以考論英雄的教育評價標準,先逼著家長投身到補課大軍中,再引誘老師參與其中,而某些地區(qū)某些學校升學率在全省、各市中一旦排名靠后,就會逼迫教育部門在“壓力山大”之下,對各種補課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只有消除掉形成市場的要素,才能夠徹底消滅補課市場的繁榮。
當然,我們也看到了教育部門這些年的努力,包括素質(zhì)教育、大學擴招、自主招生等,這些努力都致力于把通往大學的“獨木橋”變成康莊大道,讓求學的孩子不再那么辛苦。然而,僅有這些還不夠。什么時候能讓家長、學校、教育部門都不再糾結(jié),能讓孩子們擁有一個愉快輕松的中學生活,假期提前上課的怪現(xiàn)象才能終結(jié)。(雪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