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合作建造4艘先進的“阿穆爾”AIP潛艇出售給中國,中國向俄羅斯采購24架蘇-35戰(zhàn)機,這是時隔近10年后中國首次向俄羅斯采購重大軍事技術裝備。
對俄羅斯來說,如何處理好與中國的關系,幾乎是其“東方政策”的核心。
從這個角度講,1989年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對中國的訪問,為解決此前30年間北京和莫斯科的互不信任“開了個好頭”。此后入主克里姆林宮的葉利欽比戈爾巴喬夫走得更遠:1992年,中俄首開軍售大門,俄羅斯向中國出售了24架蘇-27戰(zhàn)斗機。
葉利欽執(zhí)政早期,俄對華交流的優(yōu)先級不高。當時,中國希望以更合理的價格采購精密武器,而俄羅斯軍工業(yè)已經走上下坡路——只能不加選擇地向任何國家出售任何產品以確保生產線運轉,防止人才流失。除此以外,雙方的直接軍事合作并未提上日程。
進入21世紀,俄羅斯正式步入“普京時代”,中俄雙邊軍事關系隨之開始發(fā)生質變。2001年7月16日,俄中關系迎來里程碑——兩國在莫斯科簽訂《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為深化合作敞開了大門,其中就包括對華出售俄制武器及技術轉讓的內容。
回過頭看,該條約為促進中俄軍事合作產生了令西方矚目的結果:至2010年,俄羅斯對華軍售總額超過200億美元,出售的武器及相關硬件設施至少能武裝一個中等歐洲國家。其中,空軍裝備所占份額最大:解放軍空軍與海軍航空兵得到約200架蘇-27與蘇-30戰(zhàn)機。同時,中國海軍添置了12艘“基洛”級柴電潛艇,4艘裝有3M80超音速反艦導彈的“現代”級驅逐艦,對穩(wěn)定2008年前后的臺海局勢發(fā)揮了作用。此外,中國陸續(xù)從俄羅斯采購了約20個營的S-300PMU1/2地空導彈與27套“托爾”-M1機動防空導彈系統,大大增強了解放軍的防空能力,其中,S-300的性能據信能與美國“愛國者”導彈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