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啤酒節(jié)幾乎貫穿全年。
金秋,每當日照漸短、陽光漸少,啤酒節(jié)中的“冠軍”——慕尼黑啤酒節(jié)就火熱登場了,“亞軍”斯圖加特啤酒節(jié)緊隨其后,“季軍”紐倫堡啤酒節(jié)通常在春季舉行。啤酒節(jié)三巨頭每年吸引的海內外游客總計有上千萬人。
德國遍布城市與鄉(xiāng)村的1500多家啤酒廠,能釀造7500多種啤酒,假如一天品嘗一種,至少可以連喝20年不會重樣。
德啤是怎樣釀成的
中世紀早期,釀造啤酒主要是修道士的工作,據說他們認為“喝啤酒不算破齋”。直到今天,仍有一些釀酒廠依據修道士的古老配方釀造啤酒。在超市或酒吧,繪有修道士形象的啤酒品牌時常可見。
事實上,啤酒從中世紀起就成為德國民眾生活的一部分,在那段衛(wèi)生條件堪憂的漫長歲月里,喝啤酒是比喝水更安全的選擇。
經過數(shù)百年的發(fā)展,啤酒在德國是如此深入人們的生活,以至于當?shù)聡艘磉_“不關我事”的時候,他們會說 “這不是我的啤酒”。
啤酒,并非德國的發(fā)明,但世界上最早的啤酒釀造法律卻誕生在德國。
1516年4月23日,巴伐利亞大公威廉四世頒布了被后人稱為啤酒《純凈法》的法令,規(guī)定用來釀造啤酒的原料只能是大麥芽、啤酒花和水。由于當時人們認為酵母是在啤酒發(fā)酵的過程中產生的,不是必要的釀酒原料,直到后來法令修訂,酵母才獲得合法身份,成為釀造啤酒的第四種原料。
為紀念啤酒《純凈法》的誕生,4月23日被定為“德國啤酒日”,很多地方都會在這一天舉辦啤酒節(jié)、啤酒爵士音樂節(jié)、啤酒研討會、啤酒釀造課、啤酒廠參觀等慶?;顒?。
德國北部西部和西南部地區(qū)出口啤酒釀造業(yè)協(xié)會會長羅杰·韋格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啤酒《純凈法》的頒布是德國啤酒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為德國啤酒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這部迄今仍然有效的古老法案被視為德國啤酒品控的“護身符”,確保啤酒的風味由釀造賦予,不能添加其他成分。盡管原料平凡簡單,釀酒廠和釀酒大師卻能靠不同的配方和直覺,奇跡般地創(chuàng)造出德國啤酒豐富的種類與口感。
這就必須提到啤酒花的貢獻。早在公元8世紀,德國就開始人工種植這一多年生攀援草本植物用于釀造啤酒。啤酒花因其對啤酒特性至關重要,被德國釀酒商協(xié)會譽為“名貴的香料”。
在德國,幾乎每到一地都有可能品嘗到特色啤酒。很多啤酒只在當?shù)匦℃?zhèn)釀造,過了這村沒這店。通常這類啤酒會出現(xiàn)在酒單的最上面。如果帶著發(fā)現(xiàn)啤酒的想法來德國,不論走到哪里,都能遇到從沒聽過的啤酒種類,坐在臨街的舊桌旁,小酌一杯,松弛怡情,會不會頓感人生值得?
啤酒“泡沫”折射社會變遷
釀造啤酒所需的原料和時間,決定了它是一款價廉物美的平民飲料。但在二戰(zhàn)結束之初,德國經濟受戰(zhàn)爭重創(chuàng),民眾并沒有多少可以消費休閑飲料的余錢,啤酒消費量明顯下降。
從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初,德國經濟進入快速增長期。伴隨著經濟的騰飛,更多人有了更多可支配收入來享用啤酒,參與德國重建的勞動者是對啤酒情有獨鐘的主力消費人群之一,德國啤酒消費迎來了井噴式增長:從1950年的人均35.6升激增至1970年的141升,勢頭一直延續(xù)到20世紀90年代。
德國的香腸、烤豬肘等經典菜肴與啤酒堪稱絕佳搭配,成為啤酒消費的得力助攻。清爽醇厚的啤酒恰到好處地中和了肉類的咸香與油膩,使味覺更為平衡。
在柏林市中心,有家名為Zur Letzten Instanz的德餐館,始建于1621年,是柏林最古老的餐館,相傳1812年拿破侖攻打莫斯科,途經柏林時曾到此光顧。而有據可查的是法國前總統(tǒng)希拉克、英國喜劇大師卓別林、德國插畫家海因里?!R勒等人都來過。想必他們的佐餐飲品少不了德國啤酒吧。
在這工作兩年的服務生詹盧卡·巴蒂斯頓說,來就餐的顧客基本上都會點啤酒,“吃德餐,肯定想要搭配好啤酒,通常就是德國啤酒啦”。
而以意大利比薩為代表的快餐在德國日漸流行,也為拉動啤酒銷量做了貢獻。韋格納描繪了這樣的場景:面對一份剛出爐的比薩,食客會選什么飲料跟它搭配呢?不會是葡萄酒,當然是冰爽的啤酒了!
1995年,德國人口是8100多萬,乘用車數(shù)量首次突破4000萬輛,也就是說,全體德國人都能在這些汽車的前排就座。汽車的普及,意味著人們的活動范圍更大,手握方向盤的時間越來越多,端起啤酒杯暢飲的機會逐漸減少。“開車不喝酒,喝酒不開車”,德國汽車文化與啤酒文化之間的矛盾日漸明顯。
專家分析認為,過去人們因為距離工作地點更近,不需要經常開車,如今通勤時間增加,意味著工作日期間喝酒的機會減少了。
韋格納認為,德國社會老齡化、消費群體改變、飲料品種日益豐富以及人們健康觀念的轉變,都是導致啤酒消費持續(xù)下降的原因。年輕人更愿意嘗試新鮮事物,比如混合飲料、咖啡、礦泉水和茶,這些飲品一定程度上分流了傳統(tǒng)啤酒的消費市場。
隨著“經濟奇跡”一代逐漸老去,年輕一代受美國文化的影響,更喜歡可樂、雪碧等軟性飲料,對啤酒的熱衷不及他們的前輩。出生率不斷走低,意味著未來喝啤酒的潛在人數(shù)會不斷減少。
與此同時,德國人口數(shù)量和結構的變化,也在影響著傳統(tǒng)的啤酒消費習慣。2023年,德國人口達到8460多萬,其中外來人口的占比達到15.2%,雙雙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平均每20個德國人里就有3個是移民。新移民要么不喝酒,要么沒有與德國人相同的啤酒文化。人口的增長未必會帶來啤酒消費群體的擴大。
在歷經戰(zhàn)后數(shù)十年的高度繁榮后,德國啤酒業(yè)進入了人均消費量持續(xù)緩慢下降的階段。據德國釀造商協(xié)會的數(shù)據,2000年德國人均啤酒消費為125升,2019年降至百升以下,2023年跌至88升。這一年甚至被稱為德國啤酒的“至暗之年”。
2024年6月,歐洲足球錦標賽在德國10個城市舉行,德國啤酒行業(yè)熱切期待借助歐洲杯“灌滿”觀眾的啤酒杯。然而,為期一個月的賽事剛結束,德國釀造商協(xié)會就發(fā)表聲明稱,由于氣溫驟降和頻繁的暴風雨天氣,歐洲杯未能如愿提振啤酒消費,上半年德國啤酒銷量同比略有下降,全國市場增長乏力,啤酒業(yè)仍將面臨挑戰(zhàn)。
挑戰(zhàn),不僅來自外部,也來自內部。
盡管德國啤酒以“純凈”為招牌,為了適應消費者口味的變化,市場上逐漸出現(xiàn)了無醇啤酒和混合啤酒飲料。巴蒂斯頓說,人們總體上更注重健康了,許多人轉而選擇無醇啤酒,所以餐館也準備了兩種無醇啤酒。同時,也有很多人開始點其他飲品。
未來,誰會喝啤酒?
亞歷克斯·施密德可能是全德最“高高在上”的釀酒師了。
這位從業(yè)近40年的德國釀酒師,每次上下班都要坐纜車,因為他的工作地點在海拔2244米的卡爾文德爾山脈上。
這條山脈位于阿爾卑斯山北側,部分在德國巴伐利亞州,部分在奧地利,以其徒步和滑雪活動而聞名。施密德工作的釀酒廠由卡爾文德爾纜車公司經營,以卡爾文德爾命名,號稱是德國海拔最高的啤酒廠。
他親手釀制的啤酒正是以此為賣點。酒標上的logo以山脈和啤酒花圖案的組合為中心,左右各延伸出一根麥穗,阿拉伯數(shù)字“22”和“44”分列兩側的麥穗之上,乍一看,還以為是德國啤酒表明自家歷史的“自某某年”,不禁一驚:這是未來已來了嗎?
“冬天人們滑完雪,來這兒喝上一杯,多爽??!”施密德自稱很喜歡啤酒,每天都要喝一升,而且就喜歡自己釀的啤酒。
卡爾文德爾啤酒廠每年生產約3.5萬升啤酒,所用水源取自山腳下的米滕瓦爾德鎮(zhèn),每周都需通過纜車將大量釀酒原料運送到山頂。雖然這樣做的時間和經濟成本更高,但卡爾文德爾啤酒的價格并沒有更貴。一桶5升的啤酒售價19.9歐元,一杯300毫升的啤酒售價3.5歐元,這樣的價格與柏林超市和餐館的標價并無明顯差別。
每年約6萬名游客到訪,夏季來徒步的人會稍多些。若每人喝半升啤酒,卡爾文德爾啤酒廠一年的產量大部分在山頂就消耗完了。
得知德國啤酒銷量連年下滑,在山頂餐廳做暑期工的喬治婭·吉爾有點驚訝?!拔乙詾槠【频匿N量是增加的,特別是在德國,我以為這里會有更多人喝啤酒?!?/p>
來自英國的吉爾說,自己第一次喝啤酒就是在德國。在被問及啤酒的未來時,她認為啤酒會永遠存在,并在特定人群中始終受歡迎,尤其是在德國。
施密德在回答這個問題時表情略顯凝重:“這很難回答。我不知道。也許在德國或歐洲其他國家,啤酒的銷量會稍微有所下降,也許會繼續(xù)像現(xiàn)在這樣吧。”
努爾·范迪克來自荷蘭,作為一家德國啤酒廠的數(shù)據分析師,她預計未來德國啤酒消費量將繼續(xù)下降,但這并不完全是壞事,可以預見市場將從大批量、常規(guī)類型的工業(yè)啤酒更多轉向精釀啤酒和特殊種類啤酒。
“人們對陳年精釀啤酒可能會越來越感興趣,在荷蘭就有這種情況,釀酒廠把啤酒存放在酒窖里長達10年,讓它像葡萄酒一樣變得更成熟。”她說。
目前,德國產啤酒約有兩成銷往海外,中國是其僅次于意大利的第二大市場。韋格納說,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進口商品關稅不斷降低,德國啤酒得以進入中國尋常百姓家。
他興奮地回憶道,2012年起,德國啤酒對華出口連年迅猛增長?!澳欠N氛圍簡直像是淘金熱。你一定知道北京的簋街,那時候,我晚上走進那里的一些餐館,總能看到5升桶裝的德國啤酒?!?/p>
早在幾年前,德國啤酒就乘著中歐班列,來到中國人的餐桌。隨著中德經貿往來日益密切,從青島到廣州、從沈陽到太倉,從上海到太原,德國啤酒節(jié)這張文化名片隨著德國啤酒外溢到了中國多個城市。
在國內科幻圈,幾乎無人不曉“烤串、火鍋、啤酒”是科幻作家劉慈欣的“三體”缺一不可。在聊到德國啤酒的未來時,劉慈欣表示,德國的啤酒和啤酒市場是個很復雜很專業(yè)的領域,自己不便妄下斷言,但展望未來,他認為沒有證據證明未來的人不再喝酒。喝酒除了酒精作用外,還有一種儀式感,“這是腦機接口代替不了的”。
在AI、AGI來勢洶洶的今天,仍在德國古老的修道院里用古老的配方釀制啤酒的修士們,如果得知劉慈欣的觀點,是否會更加堅定地將啤酒釀造到底呢?(車云龍 黃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