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來,我國各類社會組織數(shù)量激增。截至2011年底,全國共有社會組織45萬多個,其中社團25萬多個,民辦非企業(yè)組織20萬多個,基金會2500多個。不同的社會組織將不同的社會工作承擔、對接起來,是政府和民眾之間的橋梁。
盡管如此,我國社會組織發(fā)育還很不夠。據(jù)民政部門統(tǒng)計,如果按人口比例算,我國每萬人擁有的社會組織數(shù)量只有法國的1/90,美國的1/40。而每萬人擁有的社會組織數(shù)量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化程度和社會組織化程度的重要指標。
當前,培育社會組織、激活社會力量,成為各級政府推進社會管理的重要抓手。一些地方放寬社會組織的準入門檻,實行直接登記,并由政府購買服務。浙江省寧波市組建全國首個外來務工人員志愿者總隊,全市現(xiàn)有志愿者70萬人,外來務工人員注冊志愿者近2萬名。同時,全市3年投入資金1100萬元,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項目400多個,滿足社會差異性需求。
社會的自我管理和成長離不開社工。今年4月,中央19個部門和群團組織聯(lián)合發(fā)布了《社會工作專業(yè)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guī)劃(2011-2020年)》。該規(guī)劃針對社工專業(yè)人才隊伍建設急需加強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提出要實施好10項重點工程。
廣辟渠道推動公眾參與社會決策
2011年3月,黃健翔、孟非、陸川等多位知名人士通過微博發(fā)動“拯救南京梧桐樹”活動,將南京因修建地鐵移植梧桐樹事件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一場“拯救南京梧桐樹,筑起綠色長城”的活動隨即展開,不少南京市民走上街頭,為樹木系上了綠絲帶,表達自己的不舍和反對。隨后,南京市政府正面回應,表示愿意公開征集民意,進一步優(yōu)化建設方案。
今年4月起,吸取移樹事件教訓的南京市探索在重大市政工程開工前實施“綠評”。這一探索讓公眾真正參與到城市管理之中,有效解決了城市建設與保護之間的矛盾。
近年來,人們通過意見表達參與社會管理已經成為常態(tài)。大到政府的財政預算、城市規(guī)劃、改革方案,小到社區(qū)建設、污染治理等,公眾均表現(xiàn)出強烈的參與意愿,而參與的方式則隨著公民意識的提升逐漸從“激情”轉變?yōu)?ldquo;平和理性”的參與。
網絡的發(fā)展為公眾的理性參與提供了更豐富的渠道。2006年勞動合同法(草案)在網上公布后,在一個月的時間里曾收到近20萬條網民意見。2011年3月公布的車船稅法(草案)二審稿對原草案進行了大幅調整,這也與開門立法征集來的大量網民意見密切相關。
為推動服務型政府與公眾之間的有效互動,杭州市近年推出開放式決策:市委全委會、常委會邀請基層黨代表列席;市政府常務會議和市長辦公會邀請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市民代表和媒體列席,并進行網上直播。
正如一些專家所言,和諧社會不是沒有矛盾的社會,而是有能力化解矛盾并實現(xiàn)動態(tài)穩(wěn)定的社會。通過正常的理性渠道不斷釋放社會壓力,就不會形成矛盾的積壓與疊加。公眾的理性參與只有獲得各級黨委政府的積極回應與互動,其能動性才會不斷提升。
當然,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期,我國公民意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依然任重道遠。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王名認為:“我們現(xiàn)在提倡公民教育,就是要讓公民有自己的主體意識、權利意識和必要的維權能力,這是社會自治能力形成的基礎。”
相關鏈接:
離鄉(xiāng)背井后,他們?yōu)楹螛芬庠陂L沙安家
長沙市委政法委副書記、市綜治辦主任 譚學軍
讓億萬流動人口把他鄉(xiāng)當故鄉(xiāng),是社會管理的一大難點。而在首批全國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綜合試點城市之一的湖南省長沙市,越來越多的外來流動人口正在改變安土重遷的傳統(tǒng)觀念。調查顯示,現(xiàn)居長沙的流動人口94.5%喜歡這個城市,87.4%表示愿意融入長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