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風是靠教育實踐轉變的,形象是靠真抓實干樹立的。
從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調研成果來看,群眾對各級黨政組織和黨員干部充滿著期待:解決高寒偏遠山區(qū)飲水難、上學難、就業(yè)難、創(chuàng)收難問題;解決城鎮(zhèn)建設規(guī)劃管理滯后、臟亂差、基礎設施建設欠賬大、社會治安信訪案件多的問題;解決霧霾、植被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問題;解決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剎“四風”問題……因為信任才充滿期待,作為黨員干部應該時刻感覺到任重道遠、責任在肩。
冷靜分析,這些問題要逐一解決,關鍵在于各級黨員干部牢固樹立群眾觀念,培養(yǎng)深厚的群眾感情,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用心用力,與群眾一起苦、一起干;努力解決發(fā)展過程中的新矛盾、老問題、難辦事,同心協(xié)力謀實招,用實勁,干實事,出實效,這就是最好地轉變工作作風。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一枝一葉總關情,多留意群眾生產(chǎn)生活中的具體問題,比如,山區(qū)留守人員的心理需求,空巢老人的孤獨寂寞,殘疾人的婚戀想法……多上門走走,炕頭邊圍爐夜話,用生活中的大實話、鮮活風趣的方言俗語去做心理疏導工作,化解家庭矛盾,解開思想疙瘩。對生活困難的高壽老人送一把柴米,送幾件棉衣,包括多一些臨終關懷。在城鎮(zhèn)建設重大項目征地拆遷過程中,多跑些路,多替群眾想想,生活怎么安排,就業(yè)怎么解決,過高的訴求怎么引導,合理的要求怎么設法滿足,潛在的矛盾隱患怎么化解,遇事不回避,不賣關子,迎難而上,把實事辦到群眾的心窩上。陜南移民搬遷,既要考慮建好移民小區(qū),還要考慮小區(qū)周圍的基礎設施、產(chǎn)業(yè)發(fā)展配套問題,解決搬得進、住得好、能致富以及社會治安管理等等問題,絕不能一搬了之。對群眾感情有多深,問題考慮得有多細,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桿秤。細節(jié)決定成敗,工作的成效是硬東西,實踏實,一份耕耘,一份收獲。虛事實做,實事虛做,不但群眾不買賬,上級不滿意,而且也不會達到理想的效果。那些隔著玻璃看、繞著酒桌轉的人就會失去群眾的信任,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如果再不醒神明目,最終將被淘汰出局。
好風憑借力,在前進的道路上遇到的困難很多,要用科學發(fā)展的辦法解決各種疑難問題,在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拜群眾為師,緊緊團結和依靠群眾,引導好發(fā)揮好群眾的熱情和力量,心齊氣順,九牛爬坡人人出力,實處發(fā)力,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沒有趟不過的通天河。相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強有力的領導下,務實苦干,久久為功,建設幸福商洛,中華民族的兩個百年夢想一定能實現(xiàn)。(商洛日報 段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