Ⅷ。杜尚的“消極”
1946年夏天,杜尚被一個攝影家朋友邀請到他的別墅里去消夏,在閑談中,他們說到美國庸眾的急功近利,物質(zhì)至上。杜尚認為,對于這個現(xiàn)狀,用教育來改變是不可能的,他認為可以給予抵制的方式是:沉默,緩慢,獨處。這是非常典型的杜尚的方式。他天生是個從不作任何推動、爭取、或者為什么目的奮斗的人,他的這個狀態(tài)被特別有拯救人類責任心的德國行為藝術(shù)家博伊斯(Joseph Beuys)指責為消極。
杜尚這是消極嗎?為什么“消極”的杜尚用他那樣不抗爭,不爭取,不宣揚,不為任何風頭或名利所動的方式,打動了那么多人?為何他那些作品的不美,贏得了大美?他的少,遠勝過多?他的無言,弄得舉世皆知?為什么大音卻是希聲,大相總是無形,我們置身的這個宇宙究竟包藏著一個怎樣的大秘密?。?!這些問題讓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究竟什么是積極,什么是消極?什么是“我”,什么是“無我”……我們通常所持有的是非標準中,究竟有什么樣的局限性?存在著什么樣可怕的誤導?
Ⅸ。標準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