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羅聘
羅聘(1733-1799),字遁夫,號兩峰,又號衣云、別號花之寺僧、金牛山人、 洲漁父、師蓮老人。清代著名畫家,為“揚州八怪”之一。祖籍安徽歙縣,后寓居揚州,曾住在彩衣街彌陀巷內(nèi),自稱住處謂“朱草詩林”。為金農(nóng)入室弟子,未做官,好游歷。畫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蘭、竹等,無所不工。筆調(diào)奇創(chuàng),超逸不群,別具一格。他又善畫《鬼趣圖》,描寫形形色色的丑惡鬼態(tài),無不極盡其妙,藉以諷刺當時社會的丑態(tài)。兼能詩,著有《香葉草堂集》。亦善刻印,著有《廣印人傳》。金農(nóng)死后,他搜羅遺稿,出資刻版,使金農(nóng)的著作得以傳于后世。其妻方婉儀,字白蓮,亦擅畫梅蘭竹石,并工于詩。子允紹、允纘,均善畫梅,人稱“羅家梅派”。其代表作有:《物外風標圖》(冊頁)、《兩峰蓑笠圖》、《丹桂秋高圖》、《成陰障日圖》、《 谷清吟圖》、《畫竹有聲圖》等。
六、軼聞遺事
鄭燮的《難得糊涂》
鄭燮受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影響,要求自己“第一要明理作個好人”,出仕作官,要“立功天地,字養(yǎng)生民”。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也主張“理必歸于圣賢,文必切于日用”,“作主子文章,不可作奴才文章”。他的詩歌,很多是描繪窮苦人民生活,揭露富豪和胥吏的殘暴貪婪。在繪畫和書法上,他深感“以區(qū)區(qū)筆墨供人玩好”是可恥的“俗事”,而提出:“凡吾畫蘭、畫竹、畫石,用以慰天下之勞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他在創(chuàng)作中盡力使自己的作品具有倫理道德的教育意義。對待傳統(tǒng)和前人成法,主張“學一半,搬一半”,“師其意不在跡象間”。即“不泥古法,不執(zhí)己見,唯活而已”。重視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不肯從人俯仰”。他十分注重對自然的直接觀察,以真切的感受來萌發(fā)畫意,曾說:“凡吾畫竹,無所師承,多得于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主張“胸無成竹”的創(chuàng)作方法,指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詳盡敘述了從觀察感受、構(gòu)思醞釀,到落筆定型的創(chuàng)作過程,見解獨到,為前人所未道。
他的許多創(chuàng)作感受與經(jīng)驗體會,見之于題跋、題詩,如“冗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等,都是很有價值的美學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