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毅飛
朋友在圈里發(fā)消息說,冠山村的冬棗熟了,并配發(fā)了圖片,邀約我們一同前往??粗切B(yǎng)眼的冬棗,我就管不住自己的腿腳了。
冠山村地處丹鳳縣西北,距離縣城2.5公里,全村686戶2230人,耕地面積1530畝。近年來,通過實施“山水林田路”五位一體綜合治理,村莊面貌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先后被評為省級鄉(xiāng)村旅游示范村、市級文明村。村容村貌變美了,如何讓群眾的錢袋子鼓起來?村黨支部經(jīng)過充分論證,確立了“蔬菜托底,冬棗富民”的產(chǎn)業(yè)發(fā)展思路,通過組建村級集體合作社,從群眾手中流轉(zhuǎn)土地50畝,2018年開始引進栽植優(yōu)質(zhì)冬棗,經(jīng)過三年科管培育,如今已有30畝冬棗進入盛果期。
時值深秋,正是一年中五彩繽紛、飽滿沉實的收獲季節(jié),冠山村更是如詩如畫、美不勝收。走進村莊,連綿起伏的設(shè)施大棚、郁郁蔥蔥的棗林盡收眼底,茂盛的冬棗樹整齊排列,顆顆鮮棗掛滿枝頭,一派生機盎然的喜人景象。
打眼望去,前來旅游、體驗采摘的客人一群一伙,絡(luò)繹不絕,我們也加入到了采摘的隊伍當中。朋友熱情好客,又是話癆,見身邊幾位美女有說有笑地采摘冬棗,忍不住和她們搭起訕來,一位衣著時髦的女子說:“我們幾個是來游玩的,這里山清水秀、風景優(yōu)美,還有這么誘人的冬棗,順帶采摘幾袋帶回去,讓親戚朋友也嘗嘗鮮。”說著,靦腆地笑了,臉上露出兩個淺淺的小酒窩。
棗林里,除了采摘的游客,還有忙碌的村民。村民多是婦女,有的挎著籠筐,有的提著布兜,有的干脆背著背簍,都在全神貫注地采摘冬棗??粗鴾\綠色的冬棗像聽話的孩子,被她們一顆顆收進筐里,我便與一位大嫂交談起來,她笑著說:“我丈夫外出打工,我留在家里照看孩子讀書,自從村里發(fā)展起了冬棗產(chǎn)業(yè),我空閑時間就在村里干活。最近冬棗上市了,我來這里采摘,一天能掙100多元工錢,覺得很滿意,也很高興。”看著她一臉興奮的樣子,我又問她:“冬棗好賣嗎?”她說:“好賣得很,供不應求呢!收購冬棗的客商早就下了訂單,都在田間地頭等著呢,采摘下來的鮮棗,經(jīng)篩選機篩選分類打包后,就被他們直接運往市場了。”她一邊說著,一邊指向田頭的大路。順著她手指的方向看去,果然有幾輛大卡車停在村口的大路邊。
大嫂的話,不由得讓我回想起前幾次來冠山村的情景。其實,冠山村對我來說并不陌生,村里的農(nóng)家樂菜品好、口味正、價格低,加之離縣城又不遠,隔三岔五我就會和家人、朋友到這里散散心,飽飽口福。6月份來的時候,正值冬棗樹掛花,一串串細碎的黃花開在枝葉間,不顯眼,也不艷麗。還有一些花兒嬌羞地藏在綠葉里,如果不是風吹,幾乎看不到。剛結(jié)出的綠色的果子小小的、圓圓的,看著就讓人稀罕。
8月初,我陪一位西安的朋友再來時,冬棗比先前長大了許多,依然圓圓地綠著,不黃也不紅。不過此時的綠淺淡了許多,有些還泛著微微的白。本以為冬棗成熟還須一段時日,誰曾想,到了仲秋,冬棗一下子就熟了,把它的清甜脆爽一股腦呈現(xiàn)出來,給人以舌尖上的享受。
“走,吃飯去。”朋友的喊聲把我拉回到了現(xiàn)實。我們提著采摘的冬棗走出棗林,過秤、掃碼付款后,向一家農(nóng)家餐館走去。
飯畢,我們滿載而歸。走到村口,遇見一位操著南方口音的男子正在指揮裝車,一打聽,才知道是一位來自浙江的客商,專程來村里收購冬棗的。我們問他為啥跑這么遠來收冬棗,他說:“大秦嶺里空氣好、生態(tài)好,這里的冬棗皮薄、肉厚、核小、甜脆,進入浙江市場,都是香餑餑啊!”村支書吳喜林走過來,接過話茬:“王老板是我們的訂單大戶,已經(jīng)收購了40多萬元的冬棗。如今,冬棗已成為我們村群眾增收的主要來源,被群眾親切地稱為‘甜蜜果’。下一步,我們計劃再擴大栽植規(guī)模,使冬棗真正成為全村的主導產(chǎn)業(yè)和群眾的錢袋子。”說完,他爽朗地笑了,笑聲里充滿了喜悅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