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biāo)題:成敗一蕭何
鑒定對象:《李茶的姑媽》
上映日期:2018年9月30日
一個人最大優(yōu)點(diǎn),或許也是他最大的缺點(diǎn)。作品也是如此。
電影《李茶的姑媽》,秉承了開心麻花的一貫傳統(tǒng),由2015年推出、已經(jīng)演過2000多場的同名舞臺劇改編而來。這是開心麻花屢出“爆款”電影的秘訣——在舞臺上,反復(fù)試驗、打磨劇本和臺詞,話劇作品成熟后,再由原班人馬推出電影。
可惜,電影和戲劇,兩種藝術(shù)形式雖有共通,但終究不同。
《李茶的姑媽》仍舊是好笑的,從首映禮的笑聲頻次就可以看得出來;依然受到市場歡迎,從影院排片占比和票房也看得出來??上У氖?,這次的《李茶的姑媽》少了些開心麻花標(biāo)榜的“發(fā)自內(nèi)心的爆笑”,多了些硬咯吱、硬搔癢而憋出來的尬笑。
演員夸張的肢體和對白、頻繁出現(xiàn)的巨大特寫、男主角捏扁嗓子吊得極高的刺耳嗓音、劇中人物暢想愿望時所用的舞臺式展現(xiàn)方式、干癟的鏡頭語言、不甚講究的畫面……這些都不是致命的問題,但累加起來,足以讓一部電影的成色大打折扣。
這是一部比《西虹市首富》更癲狂的戲。作為舞臺劇,它感染力十足,但是作為電影,用力太過,“尬”味兒就出來了。
成也舞臺劇,尬也舞臺劇。開心麻花電影賴以成功的模式,如果不加以節(jié)制,會反噬到電影本身。開心麻花的電影,可以成型于舞臺劇,但必須徹底從舞臺上走下來,才能真正走到銀幕上??上У氖?,目前看不到制作方加以節(jié)制的跡象,反而越來越縱恣。
喜劇難做,觀眾的笑點(diǎn)被網(wǎng)絡(luò)時代的信息流撩撥得越來越高。一次次狂下猛藥,或許能換得來之不易的笑聲。但猛藥終歸是條不歸路,劑量一次次提升,最終只會讓電影更快地走向癲狂;猛料也只是權(quán)宜之計,它可以暫時帶來笑點(diǎn),但是終究不能帶一部電影走向“沸點(di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