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6月8日電 (記者 袁秀月)荷蘭鹿特丹伊拉斯謨大學和荷蘭跨學科人口研究院(NIDI)訪問學者、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和公共政策教授、老齡化中心主任貝斯圖近日在中新社“東西問·中外對話”中表示,中國需要適應新的人口現(xiàn)實,充分利用所擁有的人力資源,釋放社會中人口的全部潛力,從依靠“人口紅利”轉向收獲“人才紅利”。
在2021年發(fā)表的學術論文《China’s low fertility may not hinder future prosperity》(中國的低生育率或許不會影響其未來的繁榮)中,貝斯圖與兩位學者提出,中國的低生育率和人口老齡化并不一定會制約中國社會和經濟的發(fā)展,因為中國人口不斷上升的教育水平,或可以抵消低生育率和人口老齡化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貝斯圖解釋,這一結論是基于沃爾夫岡·盧茨提出的“人口新陳代謝”概念得出的,即一個人口老齡化或規(guī)??s小的社會,如果受教育程度相對更高,人們的技能水平相對更高,而且如果人力資本的改善可以轉化為生產力的提高,那么這種人力資本的轉變就可以抵消人口結構變化帶來的影響。
“如今中國、韓國或日本的年輕人與50、60、70年前的年輕人有很大不同。他們所掌握的技能、面臨的機遇,如果可以被轉化為更高的生產力,實際上就可以產生人力資本紅利。所以我們應該考慮的是如何改進勞動力市場的整體結構,考慮所有年齡階段的群體,而不是把老年人或60歲以上的人群割裂出來看待?!必愃箞D說。
他表示,從一些研究數(shù)據中可以看出,生產性收益可以通過提高勞動力的質量來實現(xiàn)。當然,這需要引入物質和勞動力方面的改革?!昂芏鄧乙呀涢_始進入這個過程,中國并不是世界上第一個經歷這種人口變化的國家。你需要的是適應新的人口現(xiàn)實,充分利用所擁有的人力資源,釋放社會中人口的全部潛力,而不僅僅是創(chuàng)造和要求更多的人力資源,這不一定是問題的解決方法?!?完)